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三章 献策与谋臣的无奈(2 / 4)

此,治内也有沃野千里,若是此地之民无物可食,便会饿死,而那些不甘饿死的人,便会反。”

&esp;&esp;“长安有我颙皇叔,何惧有之?”

&esp;&esp;皇帝是想要司马颙来擦屁股。

&esp;&esp;但王生知道,这个司马颙可不会给王生擦屁股。

&esp;&esp;反而,他会利用这个动荡。

&esp;&esp;“雍州,河间王必然会说这是朝廷之过,届时只要他分发些粮食给那些暴民,那些暴民便可为他所用,不须多少时间,便是数十万大军,陛下也须知道其中危害。”

&esp;&esp;“颙皇叔镇长安,这雍州事宜,本来也应该给颙皇叔的,雍州百姓岂会怪朝堂?”

&esp;&esp;“河间王手上有重兵,暴民无可奈何。”

&esp;&esp;王生这句话,倒是让司马遹沉默了。

&esp;&esp;过了一会儿,司马遹问道:

&esp;&esp;“只是,如何赈灾?”

&esp;&esp;“赵王可为之。”

&esp;&esp;“赵王?”

&esp;&esp;司马遹愣了一下。

&esp;&esp;“为何要赵王去?”

&esp;&esp;王生轻轻点头,说道:“赵王位高权重,他去赈灾,河间王必然会卖他这个面子。”

&esp;&esp;但司马遹的眉头皱了起来。

&esp;&esp;赵王的办事能力,他可是知道的,这赈灾的事情交给他,恐怕那些赈灾的东西,会被他全部贪墨了,非但得不了赈灾的作用,反而适得其反。

&esp;&esp;“只是赵王,恐怕没有这个能力。”

&esp;&esp;“陛下许以赵王好处,赵王必然欣然前往,也会尽心尽力,换一句话来说,便是赵王的事情办砸了,那也是赵王的事情,与陛下没有任何关系,陛下忧国忧民,派出了赈灾使团,雍州百姓也不会怪到朝堂身上。”

&esp;&esp;听完王生的话,司马遹的眼睛顿时变亮起来了。

&esp;&esp;“好主意,便如此做了。”

&esp;&esp;王生点头,马上提笔书写起来了,再将自己写好的东西递到身侧宫女手上,那宫女再将这奏章拿到皇帝手上。

&esp;&esp;看了一会儿,皇帝轻轻点头,便也就盖上印章。

&esp;&esp;就此事,王生觉得应该多说一点话。

&esp;&esp;“陛下,这百姓无米可炊之事,可不仅仅是在雍州,凉州亦是如此,更不用说像是辽东这些地方了,各地灾祸,加之各地豪商大族勾结,百姓食不果腹,若再如此下去,恐怕即便是没有那些有心之人,天下也会乱的。”

&esp;&esp;每一次朝代崩溃,关键的问题在于土地兼并。

&esp;&esp;西晋的人口自然是大不如其他朝代的人地压力还不大,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到末年那般无可救药。

&esp;&esp;但问题也是很严重了。

&esp;&esp;西晋现在的田亩制度是占田课田制。

&esp;&esp;占田课田制是规定人民可以占有土地的法定数量和最高限额,但朝廷没有任何措施保证百姓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。

&esp;&esp;占田制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关系,地主和农民所有的土地仍然得以保留,不足规定限额的还可以依限占垦。

&esp;&esp;课田的意义,一是课税,二是课耕,前者是目的,后者是手段。

&esp;&esp;在占田数内,丁男课田五十亩,次丁男二十五亩,丁女二十亩。课田租额,每亩八升。

&esp;&esp;朝廷不管人民是否占足限额土地,一律按照上述标准征收田租。

&esp;&esp;只有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不课田者,交纳“义米”,每户三斛;更远者交五斗;极远者交“算钱”,每人二十八文。

&esp;&esp;占田、课田制的施行,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

&esp;&esp;此制颁布后,出现了太康年间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。

&esp;&esp;太康元年西晋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余,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余;到太康三年有户三百七十七万,增加一百三十多万户。

&esp;&esp;表明在占田制实行后,许多流民注籍占田,使国家户籍剧增。

&esp;&esp;而户籍剧增,便代表着国家的税收也增加了。

&esp;&esp;史称当时天下无事,赋税平均,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安居乐业,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,“牛马被野,余粮栖亩”,农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